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making of / 製作花絮] 創作日誌




     ( 分鏡表 & TVpaint )



2013/09/30 (看到“Discarded Property”後寫下的文字)

跟這個哀傷的攝影計畫一樣,
最近有部紀錄片"十二夜"就是在講收容所動物的悲慘命運。
流浪動物的問題像是某種文明病似地攀附在城市的陰影中,
我想到昨天我媽給我看咩咩玩紙球的畫面,
想到他在若干天前還只能躲在卡車的輪胎上,
對每個靠近的人類都發出警戒地嘶嘶聲。


2013/10/2

(開始“wander in the dark”計畫)


2013/11/10

畫完第21個鏡頭的背景線稿,跑到屋頂上看向遠方的燈火讓眼睛放鬆。
回到房間裡又翻開了海邊的卡夫卡,
看到星野老弟在很有氣質的咖啡廳裡第一次聆聽古典樂的地方。


2013/12/16


原本動畫的動態腳本應該在上禮拜就要完成的,
不過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聖誕節前夕接觸到了木質食器,
趁著興頭上把動畫擱了下來花好多時間跟木頭相處,
設計與刻磨的過程都充滿了樂趣。
做了些小物當作聖誕禮物,然而想送的人越想愈多但手實在是受不了。

總之希望這些東西能帶給收到的人一點溫暖的感覺。
之後為了趕動畫大概不會那麼密集地刻木頭了吧,
只能說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永遠不夠。


     (早期的動畫進度表)




2014/01/26(決定暫時中止“wander in the dark”)

今天有種下了決定似的決心,
終究我還是要及時意會到自己還不是一個足夠強大的人,
一部動畫對這個世界來說不見得微小,但對我自己來說卻太不夠了。
眼前有太多事情是不能只靠這一部動畫就能解決的。
我今天針對這陣子的工作速度稍微估算了一下,
或許到退役前我有機會把這部動畫做完,
但我服役生涯所完成的事情就會只有這部動畫,然後我將拿著退伍令,
不確定自己可以去哪裡。


說起來,我打算先暫緩動畫的製作,
轉而試著建立一個創作者在社會上所能站穩腳步的各種基礎,
也是為了不讓自己一直覺得自己在逃避。
把創作放在最前面這種事情我做過太多次,
但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達到目的了。
終究我還是無法避世。

你無法逃避必要的社交手段,
你必須集結資源,找尋夥伴。 



2015/09/16(重啟“wander in the dark”計畫)

最近在準備一部作品,有點趕。
此刻的身心狀態讓我想起了大學評圖前夕的日子。

那像是學設計的人們所共同持有的集體回憶,在這與世隔絕的特殊週期中反覆求生,
一方面對於自身與一般科系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孤高自滿,
卻又在一次次比分數更直接的打擊中懷疑自己倒底是不是個能做設計的人。




2015/10/03

中秋節假期結束從新竹回到台北後,
就持續地浸泡在無數影格與密集勞動之中。
面對這最後的幾個鏡頭最後一個禮拜,
當然是無論如何都要把它給完成才行,
把這故事說完,我這階段給自己的功課就算是有個交代了。
日前一直想說分享一些製作過程的片段,
不過總對於將半成品暴露出來這樣的事情感到難為情,
或許這是未來要慢慢練習的課題。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場景設計 / background design] 光與影的巢穴






Background design(2013)]




在這部作品裡,基本上每個場景都是把影子跟空間放在一起思考的。因為流浪動物只能出現在陰影之中,所以不得不思考該怎麼安排CAT的動線、日照的方向等等,影子圍塑出來的空間與背景所繪製的都市景觀有同等重要的份量,就像是平行宇宙的存在一樣。

在城市的樣態上,我參考了一些google街景,以及在草屯市區的街上拍了一些街屋作為考察。在2013年的設計中放了比較多能夠辨識出來的台灣元素,諸如鐵窗、手搖飲料店、雞蛋糕攤等等,在2015的場景設計中因為美術風格的關係,細節上做了許多刪減。





在2015年被刪除掉的幾個場景













Background design(2015)]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分鏡表 / storyboard] 故事的雛形




[ The storyboard]



發想階段


2013年我看到一個攝影集,Discarded Property的 "Discarded Property(遺棄的財產)",拍攝的主題是收容所裡那些被人丟棄的動物,非常直接而強烈的影像。我記得當下我寫了一些文字,腦海裡浮現了一個意象,關於巨大城市的陰影與其中渺小流浪動物的強烈對比,流浪動物與陰影之間的關係也在此建立了起來,這部動畫也順著這個脈絡逐漸成形。
這部動畫的劇情面相當少,大部份的鏡頭都是建構在畫面上的,像是人來人往的人行道、過馬路的狗,喝冷氣排水的橋段,和跑向森林的鏡頭等等,都是先想好了這些畫面之後再試著將其串連起來,所以有時也覺得處理這部動畫有點像是在思考繪本的感覺。


初期的草圖












初版分鏡表(OCT, 2013)





早期的分鏡表中,有兩個橋段是後來被刪減掉的,一個是CAT看見其他貓被小孩欺負的場景,另一個是CAT 看到被丟棄在路邊的小貓,將其推至陽光處的橋段。中間有一段觀看操場上嬉鬧人群的鏡頭,則是往後放,以CAT的夢境的形式呈現。



Final Storyboard(SEP, 2015)




在所有的鏡頭之中,我最喜歡CAT奔向森林又折返的畫面。我希望那邊是情緒最滿的地方,但實際上到底有沒有成功其實我並沒有什麼把握。如果有人看到這邊,希望也能分享一些你們的觀後感給我,我會相當感激的。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sound design / 聲音設計] 尋找名字的歌





[music / sound effects]

Bibo Kang



感謝bibo協助了這支動畫的配樂,
替這個動畫增添了不少抑鬱與意味深長的氛圍。

當時為了討論配樂曾到他的住所一趟,
一打開門,便看到三隻小貓跑來跑去,
很是可愛。

所以在動畫完成後,製作了這個gif,
作為酬勞之外的小禮物







[角色設計 / character deign] 在影子裡遊蕩著的人

[about character design]





the cat



當時為了製作這部動畫,觀察了許多動物的動態。特別是在我剛要服役那陣子,家裡收養了一隻三花貓,我們叫她 "咩咩",我在發想腳本的過程中,常常與她對望,之後我要揣摩動物的動態時也常常看著她。某種程度上她就像我的老師一樣,用她的肢體、她的生命,教導了我許多事情。

















the girl



這部影片的女主角形象來自於我的一個朋友。
她寫詩,也會攝影,家裡養了好多貓。

有一次我去埔里找她,我們倆騎著車到處晃晃,我記得後來還飄了點雨,天空陰陰的。
當時去了一間老房子(印象中是一棟類似老房子之類的地方),在外頭觀望了一陣子後準備去時,發現有隻流浪貓在一旁顫抖著。我朋友馬上跑回她的機車旁,回來時手中就多了一小撮貓糧。

她說她總是隨身攜帶著。

她可以說是我當時所認識的人之中,最能展現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關係的存在,那樣的關係並不侷限於某種“動物權”的意識型態之中,那是一種對於生命與愛的覺察與行動。於是他成為了我影片中女主角的原型,注視著影子裡的貓,用相機使其顯影,那樣的關懷與給予,是我對愛的期許。

一如我日後所讀到的一篇散文,那是隱匿為了一隻名為「金沙」的貓寫的,她在文章的最後這樣作結:

“朋友們總是說,金沙是我最愛的貓。其實不是的,金沙不是我最愛的貓,而是我在這世界上,所有最愛的人、事、物的總結。是我所能得到與付出的,愛的集合。是我向來羞於說出口的,愛的代稱。是愛的奴僕與主人,愛的呼喚與應答。是宇宙向我傳達的一種無以名狀、無上甚深的意志。是從觀音山和淡水河裡淬瀝過的沙金。是陽光、空氣、花和露珠裡的金色光芒,也是我生命裡最燦爛的金光黨。是我的金色小王子和小狐狸,我的金色玫瑰和小行星。是我從黑暗裡找回來的一點點光,我從絕望裡找回來的一個,足夠的理由。”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Teaser trailer] 缺乏名字的場所 / Wander in the dark - Teaser trailer


缺乏名字的場所 / Wander in the dark - Teaser trailer




                                                                        兩年前的此時,我還在埔里的工藝中心服替代役,
                                                                        一心想著要如何踏上動畫這條路。
                                                                        當時的我無意看到了Mary Shannon Johnstone的動物攝影集”Shelter Life“
                                                                        那些流浪動物的處境與傷口充滿了悲傷的故事,
                                                                        像是控訴著某種在畫面之外的、無以名狀的荒謬與殘酷。
                                                                        我在FB上寫了段話,其中一句寫到:
                                                                        ”流浪動物依舊像是某種文明病似地蟄伏在城市巨大的陰影中“,
                                                                        於是巨大城市與陰影中的動物的對立形象就這樣建立了起來,
                                                                        當時的我順著這樣的起點發想了許多畫面,揉雜了一些生命經驗,
                                                                        就這樣串成了一個動畫腳本。
                                                                        而兩年後的我終於能有餘裕完成這樣一部短片,
                                                                        雖然在美術的呈現上因為技術程度的不同而做了大幅度的調整,
                                                                        但在完成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看見兩年前那個急切想尋求些什麼的自己。
                                                                        於是這個故事彷彿成了一個時空隧道般把兩個時間點的我連結了起來,
                                                                        見證了我這段日子裡改變與不變的那些部分。 
                                                                        目前放在vimeo上的是剪輯過的預告版本,完整的作品短時間還不會放到網路上,
                                                                        有機會一定會再跟大家分享。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after Wander in the dark / 創作之後的事







2015/10/13 (寫於“缺乏名字的場所”剛製作完成之時)


最近結束了長達一個月的密集製作,完成了一部動畫短片。
說起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但對我來說像是對動畫這件事情有了起碼的交待似的,
而未來也會督促自己積極地放上一些過程紀錄與相關創作,
希望能藉由這些作品來產生一些討論與思考的可能,
不管是關於動畫、關於流浪動物,

或是其他一切我們在乎的事情。